交口縣位于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介于北緯36°43'至37°12'和東經111°03'至111°34'之間,東與孝義、靈石接壤,南與汾西、隰縣相連,西與石樓縣相靠,北與中陽縣為鄰。東西最長距離46公里,南北最長距離53公里。
交口縣地處呂梁復背斜的核部及其東翼,呈西高東低之勢。西部為基巖裸露土石山區,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較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廟山、棋盤山、人參圪撻、黃崖山等。位于交口、石樓、中陽三縣交界處的黃云洞,海拔2054米,是全縣的最高點。由此處向東、向南逐步傾斜。區內山體巍峨高峻,溝谷深徹,基巖出露,森林密布,風光旖旎,是交口境內眾河溝的發源地。東南部黃土丘陵區,區內黃土覆蓋深厚,溝谷內常見有奧陶系石灰巖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與靈石縣交界處的官桑園村前的雙池河河床,海拔高程為830米,是全縣的最低點。境內的主要河流有寶巖河、大麥郊河、石口河、康城河和溫泉河,均屬季節性河流。全縣共有1公里以上的小河溝621道。
交口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日照時數為2627小時/年。年平均氣溫6.8℃,最冷月(1月)平均為-7.7℃,極端最低氣溫-23℃;最熱月(7月)平均為19℃,極端最高氣溫33℃。多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無霜期平均為142天,最長為181天,最短為122天。夏季氣候宜人、涼爽舒適,是休閑避暑、生態旅游的勝地。全縣森林覆蓋率42.41%,林木綠化率65.43%,有“天然氧吧”之美稱。是全國野生沙棘、汾州核桃、夏季香菇和晉西小雜糧的主產區之一。
交口縣的歷史久遠,璀璨文明。從零星出土的文物證實,遠在殷商時期,這里已經是人類聚居繁衍,開發生息的地區。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發祥地的組成部分。窯洼村出土的東周墓葬品,包括陶器、銅器、骨器和石器等多種器物,進一步證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生產力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交口是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深厚,是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晉西游擊隊”的誕生地,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交口人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做出過巨大貢獻。
交口縣地下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鋁、白云巖、耐火粘土等14種,含礦面積達67.1%。其中,煤炭可采儲量約10億噸、鋁土礦3億噸、鐵礦9200萬噸,白云巖地質儲量達100億噸。全縣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焦、鐵、鋁等,2017年原煤產量336.52萬噸,洗精煤235.17萬噸,鋁土礦產量277.98萬噸,氫氧化鋁542.76萬噸,氧化鋁333.5萬噸。
交口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革命遺址星羅棋布,擁有云夢山、牡丹洞、元代千佛寺、清代韓極石牌坊、金代大鐵鐘、西莊晉商民居、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毛主席路居地、幸福泉等古跡遺址150余處。在生態休閑、民俗文化和紅色革命旅游方面極具開發價值。
近年來,交口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響應市委市政府農業產業化和功能性食品發展戰略,統籌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培育了交口夏菇、呂糧山豬、維仕杰沙棘飲品、晉驕香小米等名特優生態功能產品,奮力打造“中國夏菇之鄉”和生態農業生產基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年。交口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以及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市委“1234”發展思路和要求,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保”、“六穩”工作,著力保基本、促轉型、交總賬、惠民生,著力推進經濟轉型、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基礎建設、安全穩定取得扎實進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奮力開創富裕、綠色、宜居、平安、幸福交口建設新局面。
為幫助菇農破解生產栽培、采收保鮮、晾曬加工等技術難題,為夏季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充分技術保障,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和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主辦,中共交口縣委、交口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全國(山西·交口)夏季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定于2020年8月25日~27日在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舉辦,會議期間將安排基地參觀、產銷對接、合作簽約等會議內容,還將圍繞香菇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生產技術,安排行業知名專家進行報告培訓,為我國夏季香菇生產提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