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架草莓與猴頭菇借助立體栽培模式進行套種,可有效共用光能和栽培空間,減少溫室的放風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立體栽培是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和資源條件,巧妙地利用時空差,通過套種形成多層次的立體生產結構,以提高時空、光能和地力等資源的利用率。
高架草莓、猴頭菇套種是立體栽培模式之中的一種,是將異養型的猴頭菇和自養型的草莓相結合,使兩種特性不同的作物做到優勢互補、劣勢互抵、相互促進生長結實,在不增加栽培面積的前提下,提高單位面積產值。
其主要原理有以下兩點:
氣體的互補
猴頭菌絲的整個生長過程需要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草莓的光合作用是吸進二氧化碳制造氧氣,菌絲的生長可以為草莓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尤其是在棚室內,食用菌經常出現氧氣不足,而二氧化碳大量積累的現象,草莓也會因二氧化碳濃度不足而影響產量。
通過高架草莓和猴頭套作,可使二者在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利用上相互補充,使溫室內部形成氣體的良性循環,既減少溫室的放風時間,又提高生產效率,兩者形成互補、相得益彰。
光的共用
草莓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條件是光源,而猴頭菇在生長過程中不需要直射強光,只需少量散射光即可分化形成子實體,利用草莓高架下的空間,采用圍簾保濕、遮光栽培猴頭菇,滿足其對弱光的要求,不與草莓爭光,有效共用光能和栽培空間。
栽培技術
基礎設施
草莓架高1.2m,長約6m,架寬約0.34m,沿著高架草莓基質槽安裝噴水設施,噴頭間隔距離約0.35m。以草莓架為標準,圍簾高度距離地面3-5cm。距離地面過高不利于保濕,過低不利于通氣。
菌袋制作
根據預定出菇時間,提前45-50天生產菌袋。菌袋規格16cm×37cm,栽培配方為棉籽殼50%,木屑30%,麩皮16%,石膏或碳酸鈣2%,糖1%,過磷酸鈣1%。
菌袋入棚
將發滿菌的菌袋豎直擺放于草莓架下,每架下23袋,菌棒間留有5cm左右空隙,以利于降溫和通風換氣。
出菇管理
溫度:子實體形成后,溫度應調節在18-22℃之間,當溫度高于25℃時,子實體生長緩慢或不形成子實體;溫度低于10℃時,子實體開始發紅,隨著溫度下降,色澤加深,無食用價值。
濕度:噴水應掌握“勤噴、少噴”的原則,一般每天每次噴水3-5min,適宜時間為10:00-15:00,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濕度過大,菌刺長而粗,菇體球心小,分枝狀,形成“花菇”;濕度過低,則生長緩慢,易變黃干縮。一個直徑5-10cm的猴頭子實體,每日水分蒸發量達2-6 mL。
加強通風換氣:猴頭菇屬好氣性菌類,對二氧化碳濃度反應非常敏感,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高于0.1%時,就會刺激菌柄的不斷分枝,形成珊瑚狀的畸形菇。高溫時多在早晚通風,每次30分鐘左右;低溫時可在10:00后和午后通風,少量多次,與噴水相結合,保持出菇環境的相對穩定。
掌握適宜光線:猴頭菇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若光線不足,子實體原基不易形成,對已形成的子實體甚至造成畸形菇。但要防止陽光直射,一般以200-300lx的光照強度為宜,通常以能看報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