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農業農村部蔬菜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從事食用菌研究40余年,我國食用菌科學技術體系建設的奠基者和領航者。發表論文140余篇,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20項,出版食用菌專業著作39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5項。就是這位著作等身、科技碩果累累的科學家,帶著她心愛的蘑菇,扶貧攻堅33年。
扎扎實實俯首深耕,持之以恒技術幫扶
食用菌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快速形成的新興產業,收益高、見效快,是農民的“錢袋子”。但是,食用菌天生“嬌貴”,生產技術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學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發生雜菌污染,就會顆粒無收,損失慘重。雜菌污染成為食用菌生產的攔路虎。
1987年夏,32歲的張金霞來到湖南省國家級貧困縣永順縣,她檢測了培養中的全部菌種,300多支試管種僅有十幾支沒有污染,栽培種1000多瓶全部污染。見此情景,她決定住下來,先講課培訓,再從試管洗滌、棉塞制作、培養基配制、分裝、滅菌、斜面擺放、接種操作和質量檢查,手把手教授,解決了菌種生產嚴重污染的技術問題。從長沙到永順,長途汽車早6點出發,晚9點到,沿途15小時。就這樣,她先后4次到永順,每次駐地數日指導生產,使永順成為湘西最早發展食用菌的縣,房前屋后的食用菌庭院經濟成為貧困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從這里開始,張金霞開啟了33年的蘑菇扶貧之路。
河北省平泉縣是燕山-太行山片區的貧困縣,張金霞技術幫扶發展食用菌一做就是15年。當時,平泉香菇簡陋條件生產,菇質差,賣不上價,一斤香菇兩三元錢,菇農辛苦一年到頭手里落不下錢,甚至有相當比例菇農賠錢。張金霞認為,只有技術全面配套升級,產出優質菇,才能賺到錢。為此,她率領團隊提供全面技術支撐,經過與當地多部門多年的共同努力,建設了國家區域性食用菌良繁基地、優質菇出口免檢生產基地,平泉成為了我國最大的優質香菇主產區。價格由過去的平均2-3元/斤提高到5-6元/斤,遠銷海內外。
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全國食用菌生產迅速擴張,如何保住平泉食用菌的金子招牌,確保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成為張金霞最掛念的事情。她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分析了平泉食用菌的市場競爭形勢,及時提出了農法栽培、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品種更新、菇棚改造,增設雙層遮陽網、水簾、風機、菇架等,開展夏季香菇優質增效的技術集成與推廣。現在,“平泉香菇”成了我國優質香菇的代名詞。幾年優質菇的生產,菇農收益大增,家庭年收入中值達到10萬元以上。菇農們無不對張金霞充滿敬意,稱她為“說實話、接地氣、干實事的科學家”。
張金霞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始終關注平泉食用菌的發展。前兩年,她發現當地菌種老化退化嚴重,已經成為菇農最大的心頭之患。為了讓菇農用上放心的菌種,她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健壯菌種生產技術,單產提高15.3%-25%,優質菇率提高24%,純利潤增加0.9-1.35元/棒,這可使年生產5萬棒的農戶增收4.5萬-6.75萬元,每年為平泉菇農增加純收入5.4億-8.1億元。目前,這一技術已在燕山-太行山區的阜平、秦巴山區的紫陽和盧氏、呂梁山區臨縣、滇桂黔石漠化區安龍等貧困縣推廣應用。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食用菌成了平泉的大產業、支柱產業、脫貧產業,食用菌收入占農民收入的46%,平泉成為我國最大的食用菌產區之一,成為香菇生產效益最高最穩定的產區,投入產出比達到1:2-2.5,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1.5-1.8,食用菌成了農民的“錢袋子”。也正是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平泉2018年提前實現脫貧摘帽,平泉食用菌產業也成為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的產業扶貧典型范例。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食用菌產業投入小、見效快,成為很多貧困地區的產業選擇。作是全國食用菌首席專家,張金霞變得比以往更加忙碌。僅2019年,她就3赴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為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把脈,確立了特色、優質、高效的產業發展目標,確定了珍稀種類和林下生態黑木耳的發展方向,設計了專業化菌棒生產與分散出菇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她與政府一起做規劃,與企業共建研究院,到菌棒場栽培場現場指導,推動食用菌成為劍河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可以說,是張金霞讓劍河實現了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目前劍河已建立年產菌棒6000萬的菌棒廠,生產食用菌7萬噸,產值10億元,直接帶動2萬人增收致富。
帶領團隊迎難而上,合力攻克最后“堡壘”
33年來,張金霞帶著她的蘑菇,足跡遍布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燕山-太行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烏蒙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甘肅舟曲、川藏高原雅江、西藏亞東、新疆察布查爾等40多個貧困縣培訓和指導食用菌生產,并為內蒙古、新疆、青海、貴州等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8名。每年食用菌栽培關鍵時期的3-4月和10-11月,她都集中安排時間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僅2019年3-5月間,她先后到甘肅舟曲、河南靈寶、河南許昌、湖北鄖陽、廣西賀州、陜西紫陽、河北平泉等12個貧困縣工作56天。
她深感扶貧工作任重道遠,一己之力遠遠不能滿足扶貧對技術的需求,她熱切地期盼著更多同行的參與。尤其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受感動,更堅定了她投入到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她把產業技術扶貧作為體系的重要工作,組織體系專家深入9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貧困縣,了解產業發展和技術需求,找準聚焦點,安排體系專家逐個對接,因地制宜,從產業發展規劃、市場信息、品牌建設到全產業鏈技術的培訓指導,全力推動食用菌產業扶貧攻堅。她把每個貧困縣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梳理成鏈,建立“首席打頭陣,體系團隊全資源配合,直通縣主管領導,抓住技術經濟明白人”的聯合扶貧攻堅模式,自己擔任了劍河、從江、納雍三縣科技顧問組組長,還參加了阜平、易縣、柞水、紫陽、定西、舟曲、畢節、安順、安龍、盧氏等多地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工作。體系對接110余貧困縣,承擔9縣扶貧工作,全天候指導服務。2016以來,她組織和帶領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在貧困地區開展了160多項試驗示范,累計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93億棒(袋)、技術培訓519場、發放技術資料2.72萬份。
2020年是“十三五”扶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食用菌的銷售和生產,成為扶貧攻堅的嚴峻挑戰。疫情期間,張金霞和她的團隊每天都保持著與貧困戶的聯系,了解生產和銷售情況,通過網絡開展技術指導,疏通銷售渠道,并根據食用菌生產特點,早早提出了疫情期間的生產技術建議,為全國食用菌不誤農時、安全生產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
扶貧路上艱苦奮斗,不忘初心報效人民
食用菌產業扶貧,張金霞從青絲到白頭,碩果累累,更無怨無悔。她為貧困縣制定產業規劃,因地制宜高效發展;她研發菌種生產技術,給貧困戶帶去優質菌種;她關注市場需求,給邊遠山區送去市場信息;她提出優質精品生產方向,提供提質增效技術措施。幾十年如一日,腳踏實地,默默努力。
多年來,她沒有節假日,沒有周末,沒有8小時工作制,每次扶貧出差,幾乎都是白天工作,夜間趕路。在扶貧路上,她一直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平泉是她距離最近的扶貧縣,從辦公室到長途汽車站,再乘車到平泉也要8個小時,租車往返需要2000元以上。為了節約時間和經費,她一直拼車往返。當地多次提出派專車接送,可她每次都婉言謝絕。她說,她是農家的閨女,不能丟掉農民素樸、實在、厚道、勤儉的本色;她是為人民扛槍打仗革命老戰士的女兒,要實現父輩富裕中國的理想;她是沒有交過學費、人民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應該回報人民。對此,業內同仁、單位領導、團隊同事,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菇農們,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間,希望她的事跡能夠得到宣傳嘉獎。可她卻從不愿提及。她一直認為這是本分。她用33年的扶貧行動,踐行了上大學的初心——“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