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大會還對全國脫貧攻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表現特別突出、事跡特別感人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接受了黨中央、國務院頒授的榮譽稱號。
李玉院士是“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是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2012年以來,率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地區,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貴州、云南、陜西等地傳授種植技術。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產值達350多億元。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榮譽。
科技戰貧的木耳院士——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李玉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省柞水縣脫貧攻堅工作時,用“小木耳大產業”點贊了該縣小嶺鎮金米村木耳種植項目。而這個項目得以在當地開花結果,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懷揣食用菌強國夢、心系農民、科技戰貧的真實寫照。
李玉,現年76歲,是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菌物科學和工程產業化研究。
初心不變,心系農民。“哪里農民需要,我就出現在哪里”,2012年以來,他不顧70多歲高齡,率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縣市進行科技扶貧,每年有280余天奔走在河北阜平、山西臨縣、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區,云南瀾滄、貴州銅仁、新疆阿爾泰等邊陲一線,走在崎嶇山路、冒著嚴寒酷暑、克服高原反應,日行顛簸近千公里,“流點鼻血算什么,邊疆是他們用血捍衛的”,成為幫助貧困地區、困難群眾在蘑菇地里撿鋼镚的“財神爺”。面對農村無資金、無技術的窘境,他慷慨捐款480萬元,幫助農民從零起步發展香菇產業扶貧。
投身科研,矢志戰貧。他在國內首倡“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探索出以“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五位一體”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打通科技扶貧最后一公里,引領食用菌栽培成為95%的貧困縣主導性扶貧產業。2017年,當他得知柞水扶貧出現瓶頸之時,在科技部的組織和協調下,吉林農業大學與柞水縣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不顧“紅眼”飛機的辛勞,經過多次調研,針對柞水區域不宜、技術落后、品種不良等問題,因地制宜地提出在柞水實施“1153”木耳推進戰略,充分發揮李玉院士團隊在食用菌產業化方面的科研優勢,全面助力柞水縣食用菌產業脫貧攻堅。3年多來,李玉院士團隊積極開展秦巴山木耳種質資源發育與高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深入柞水縣全境進行產業調研,對木耳產業把脈問診,精準對接柞水產業扶貧,全面啟動“柞水木耳”品牌打造計劃。在深入考察柞水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的基礎上,按照“一區一館五庫”的食用菌資源保育與利用的技術體系,為柞水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4個黑木耳菌種、1個玉木耳菌種),并實現大面積推廣,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幫助當地建成木耳研發中心1個、木耳菌種生產加工基地1個、木耳博物館1座,還建成了獨具特色的“木耳小鎮”,年產木耳菌包可達1億袋,年栽培規模維持在7500萬袋左右,年產干木耳3750噸,實現產值近3億元,已有3138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為了延伸木耳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李玉院士團隊先后指導當地建設了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基地,全面開展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已開發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種產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產品附加值和市場核心競爭力。此外,李玉院士團隊還幫助構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產加工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識別檢測技術體系、質量安全追溯技術體系、質量安全控制技術體系和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率先集成應用于柞水木耳產業。截至目前,李玉院士團隊已經幫助柞水縣編制了柞水木耳生產標準,制定了黑木耳菌包生產、玉木耳菌包生產、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項技術規程,為木耳工廠化生產、科學化大田管理、等級劃分提供了技術支持;先后派遣科研骨干人員30余人次,開展木耳產業管理和菌包生產等人員技術培訓。2019年柞水木耳產業扶貧入選全國10大產業扶貧典型案例。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李玉院士團隊加大對柞水木耳產業的科技扶貧力度,繼續推廣黑木耳、玉木耳輕簡化栽培技術,引入先進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機械,擴大木耳栽培技術培訓規模,引入為柞水選育的木耳雜交品種,改良傳統栽培基質,推動當地農林廢棄物循環發展。為柞水木耳產業向智能化、輕簡化、機械化發展,提高柞水木耳產業發展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強化科技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努力為柞水木耳科技扶貧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把總書記所提出的‘小木耳大產業’。真正做大、做強、做精、做優,更好滿足對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
帶動全國,走向世界。在吉林省,作為食用菌產業技術總負責人,李玉深入到白山黑水開展食用菌科技指導,開啟科學家扶持栽培戶合作模式,在汪清、琿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貧長廊,歷時30余年打造了黃松甸鎮黑木耳產業。他和農民一起摸爬滾打,培育新品種,探索地面擺放全光栽培,推廣微孔出耳技術……幾年下來,黃松甸鎮成為中國知名的黑木耳之鄉,如今鎮里全部村屯都從事食用菌生產。李玉被當地干部群眾稱為“木耳院士”“農民的財神爺”。學校定點扶貧洮南好田村,依靠種植玉木耳脫貧摘帽,團隊獲“感動吉林”稱號。
承擔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云南會澤、瀾滄任務,與當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貧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貧課堂”,手把手將“良種良法”送到田間菇棚,有效建立云貴、川藏高原不同生境食用菌栽培模式。對中國工程院幫扶的云南省會澤縣開展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400余人次,開展林下食用菌種植,目前已建成菌種廠4家,年可生產菌袋200萬袋,可獨立生產羊肚菌、大球蓋菇、冬蓀、靈芝、平菇、猴頭菇等菌種;成功推廣林下種植大球蓋菇、羊肚菌、冬蓀面積達1000余畝,共帶動2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受中科協、中菌協等邀請,李玉院士連續12次深入到河北阜平、山西臨縣,貴州銅仁、遵義等革命老區,冒著嚴寒酷暑和高原反應,從零起步指導建立食用菌現代產業園;在安徽金寨建立大別山藥用菌資源保育區,規劃培育百億級藥用菌產業助力扶貧。建立貴州豐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院士專家工作站,貴州銅仁市食用菌種植從2016年的1億棒,飛躍到2019年的2億棒,全市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鄉鎮有60余個,累計帶動22萬貧困人口增收,促進5萬群眾就業。截至2020年5月底,銅仁食用菌產量5萬多噸,產值達5億元。在全國,他和他的團隊共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年產值達到350多億元,成為“小木耳 大產業”的領路人。
他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布置,應吉林省和商務部邀請,擔任國家援贊比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援贊比亞農技示范中心建設項目。針對贊比亞高原熱帶氣候,首次集成創新出適宜當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8個和配套生產技術體系。人民日報以“中國院士讓贊比亞人民全年吃上蘑菇”為題進行了宣傳報道。